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關于產業園區都有哪些亮點?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5日上午9時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和審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關于政府工作的報告,報告回顧了“十三五”開局之年取得的成就,并部署了2017年九大工作任務。
那么,總理在報告里都說了啥?
從樓市去庫存到嚴查假脫貧,從政府如何花錢到企業如何創新,從取消手機長途費到提高醫保補貼,報告既談到政府不能“新官不理舊賬”,也提出“不讓科研人員再為瑣事分心”。
可謂是囊括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這么多的內容和干貨中,報告著重提出推動國家級新區、開發區、產業園區等創新發展。有11個關于產業園區方面的精彩內容,其中未來的政策走向一定會對產業園區產生深遠的影響。
1、關鍵詞:人工智能
報告原文: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這是“人工智能”這一表述第一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在持續1年的時間中,“人工智能”在國家政策中的地位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上提升。比如在2016年7月,在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人工智能尚未進入規劃中公布的15項“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但是在2017年年處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中,科技部部長萬鋼卻透露目前正在編制人工智能的專項規劃,同時還在研究論證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的立項工作。
這已經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在一些大型工廠中,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的應用所帶來用工結構性變化已經開始出現。可以遇見的是,在未來的數年時間,這種影響有可能從個別廠區擴散至部分區域,并對中國部分地區的經濟、社會結構帶來可以察覺的改變。
2、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
報告原文: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推進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深入實施工業強基、重大裝備專項工程,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完善制造強國建設政策體系,以多種方式支持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煥發新的蓬勃生機。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本次報告中,首先突出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產業,同時強調以傳統工業、制造業為基礎的進一步升級,向智能制造、中高端制造邁進。
全國人大代表李東生在3月4日對經濟觀察報等媒體表示,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30年的規劃,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制造能力提升的第一步,中國工業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
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配套政策,去年工信部已經出臺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三五”規劃》、《大數據產業“十三五”規劃》、《新材料產業“十三五”規劃》、《戰略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等多個產業規劃。
3、關鍵詞:特色小城鎮
報告原文: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發展,推動一批具備條件的縣和特大鎮有序設市,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
特色小城鎮已經被紛紛列入了綠城、碧桂園、華夏幸福等開發商的產品清單,不過,特色小城鎮不能與房地產開發劃等號,因為它不僅涉及開發建設銷售,更涉及產業的引入和發展,離開產業去搞特色小城鎮,很容易出現睡城甚至鬼城。
4、關鍵詞:專業化眾創空間
報告原文:新建一批“雙創”示范基地,鼓勵大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設立專業化眾創空間。
目前,眾創空間定位和功能大同小異,主要以提供場所、培訓、融資、招聘等中介服務為主,而創業者普遍期望的技術、市場、導師等方面的服務較為缺失,真正懂創業、有能力支持創業的眾創空間是市場翹首以盼的。
5、關鍵詞:資產證券化
報告原文:促進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推進資產證券化,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
資產證券化是去杠桿和盤活存量的重要手段,對地產的意義尤其重大。目前中國的發展商和資本方在債權、收益權和股權方面的證券化上進行了諸多有益嘗試,未來,對REITs在法律和稅收方面的制度性突破受萬眾期待。
6、關鍵詞:文化產業
報告原文:1.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2.加快培育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市場監管。
文化產業具有調結構、促消費、擴就業的獨特作用,發展和壯大文化產業應成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重要舉措。
經過改革開放后的培育和近十余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出具規模,傳統文化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紛紛布局文化產業,形成了“大文化”、“泛娛樂”等獨特的數字內容生態。涌現了如萬達、萬達、阿里覆蓋范圍廣、影響鏈條長的數字內容企業。我國文化內容產品正逐漸得到國際文化市場認可。
但仍然應該注意到,我國文化產業面臨著創新環境不佳、優質內容與優秀人才匱乏等問題,制約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和企業應該協同努力,加強文化產業創作、運用和法律人才的培養,并為文化內容的創作營造更加寬松的環境,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的培育與發展。
7、關鍵詞:雙創
報告原文:雙創”是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的有效方式,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機會公平和社會縱向流動的現實渠道,要不斷引向深入。新建一批“雙創”示范基地,鼓勵大企業和科研院校、高校設立專業化眾創空間要加強對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支持,打造面向大眾的“雙創”全程服務體系,使各類主體各展其長、線上線下良性互動,使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競相迸發。
“雙創”的意義和作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得到明確,甚至延伸。
此次的描述不僅將“雙創”視為推動新舊動能轉化和經濟結構升級中的重要力量,強調了“雙創”對于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和作用。同時將“雙創”視為“社會縱向流動的現實渠道”,這更是延伸了“雙創”的社會意義和作用。
從政府工作報告的描述來看,2017年的雙創工作將會圍繞兩個重點,一個是“雙創示范基金”,一個是“專業化眾創空間”。其中,“雙創示范基地”是為了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專業化眾創空間”則意在“推動眾創空間向專業化發展”。對于這兩者的推動意味著2017年的雙創范圍將會進一步擴大,專業化深度也會得到進一步挖掘。
8、關鍵詞:外商投資環境
報告原文:大力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制造業、采礦業外資準入。
大力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依然是2017年的重點。這意味著,服務業、制造業、采礦業外資準入需要進一步放寬;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上市、發債,允許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在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采購、享受《中國制造2025》政策等方面,對內外資企業需要一視同仁;地方政府在政策上更加靈活,可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同時,正在建設的11個自貿試驗區,要全面推廣成熟經驗。總而言之,就是要引導對外投資健康規范發展,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9、關鍵詞:自貿區
報告原文:高標準高水平建設11個自貿試驗區,全面推廣成熟經驗。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2016年,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大自由貿易試驗區共實現稅收收入4090.55億元,遠遠高于全國同口徑稅收增速。當前四大自貿區發展均呈現出發展速度快、產業結構好、創新能力強等特點,有力輻射和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先行先試、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自貿區,正持續釋放著中國經濟升級發展的新動能。未來,自貿區將從瞄準現代服務業,打造核心產業群;發展高端制造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深度實施創新驅動,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這幾個方面繼續發展前行。
10、關鍵詞:產權保護
報告原文:保護產權就是保護勞動、保護發明創造、保護和發展生產力。要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激勵人們創業創新創富,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使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對于侵害企業產權的行為,必須嚴肅查處、有錯必糾。
對因政府違約等導致企業和公民財產權受到損害等情形,進一步完善賠償、投訴和救濟機制,暢通投訴和救濟渠道,加大對政務失信行為懲戒力度,將解決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參與公共服務項目的后顧之憂!必然會提高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參與產業園區的熱情!既有頂層設計PPP立法的即將出臺,又有政策的強力支撐,可以預見,產業園區將會迎來一個新的高速發展期。
11、關鍵詞:大力扶持中小企業
報告原文:擴大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的范圍,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千方百計使結構性減稅力度和效應進一步顯現。
中小企業是產業園區的重點客戶,它們的發展與產業園區息息相關。尤其在實體經濟下滑和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中小企業更是產業園扶持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