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央向地方以新的方式賦權,地方以積極的方式落實中央的政策,使地方的創新性和國家的支持有機結合,找到“45度角”。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仔細比對國家和陜西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我們看得到國家寄予各地區的期望,找得到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陜西擔當。
“地區發展戰略目標是橫坐標,國家發展戰略是縱坐標,最好的路線圖,就是‘45度角’,既可以實現地區發展戰略,也可以實現國家發展戰略。”這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關于國家發展戰略和地區發展關系的精彩論述。
隨著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的頒布,陜西省“十三五”規劃綱要于5月全文印發,這是陜西省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制定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仔細比對國家和陜西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我們看得到國家寄予各地區的期望,找得到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陜西擔當,體會得到國家發展和陜西發展目標的有機結合,看得見陜西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大邏輯。
45度里的中央和地方
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城市群建設進一步加大步伐。“十三五”期間將建設19個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北部灣、山西中部、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等。
在陜西“十三五”規劃中,打造關中城市群被明確提出。陜西構建的是以西安為核心、寶雞為副中心,歷史和現代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城市群。
“上面這個就是最好的例證,中央和地方遙相呼應,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互動的。我們需要在國家的大前提下來發展自身,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是長期形成的,也被證明是最有效的。”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寶通說。
陜西省這幾年和國家戰略深入融合,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國家級新區、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科技資源統籌、創新發展示范等等,陜西成了多重國家戰略疊加之地。陜西,在這些國家戰略中被賦予了關鍵性角色,陜西亦用轉型發展對此作出了積極回應。西安交通大學發展與投資研究中心主任馮宗憲教授表示,地方的積極性和國家的支持有機結合,國家會給地方一定政策支持,同時地方也會促進國家發展。
如今,改革開放走過三十余年,陜西,作為內陸省份有了更多與外界交流合作的機會,尤其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于陜西自身而言將更加注重區域間的合作。陜西省“十三五”提出,按照“內引外聯、東進西拓、南下北上”的思路,完善對外開放格局,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加強與成渝、長江等城市群的戰略合作,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西電東送電力通道建設、延安頁巖氣勘查開發、“引漢濟渭”調水工程,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城市建設、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項目,都能找到陜西的身影。這次國家“十三五”中提到了100多項重大工程,許多內容都與陜西密切相關。隨著這些重大工程項目的推進和實施,未來五年陜西省經濟、社會和民生發展將會有更廣闊的空間、更強勁的動力。
45度里的重大項目
“我用兩個月的時間走了一趟絲綢之路,作為搞經濟的,我能清楚地看到這條道路將帶給陜西的巨大機遇。亞歐大陸橋經濟帶是有心臟的,而這個心臟必然在陜西。”張寶通在評述絲綢之路對于陜西的意義的同時,也點出了國家經濟戰略布局將給陜西帶來的深遠影響。
健全“一帶一路”合作機制,暢通“一帶一路”經濟走廊,共創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是國家“十三五”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錦囊。絲綢之路經濟帶,讓一條傳統意義的歐亞廊道,成為一個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形成區域的大合作的紐帶。
在陜西,“陸空數字”三條絲綢之路大通道,國際交通通信中心和商貿物流中心,中亞教育培訓基地,中俄絲綢之路創新園、陜韓中小企業園等一系列項目落地生根,陜西將用一種更廣闊的思路概括和展望絲綢之路所串起的文明和財富。
“陜西的機遇和夢想遠不止于此。”張寶通說。“米”字形高鐵網、“兩環三縱七橫六輻射”高速公路網、大西安地鐵網建設,啟動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等舉措都將成為未來陜西發展的硬件支撐。
“十三五”期間,中國七座城市將新建國際航空樞紐,西安榜上有名。提升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國家樞紐功能,強化西安的區域性樞紐機場功能。對此,省發改委主任方瑋峰表示:“這個也是第一次提出來,要提升西安航空國家樞紐功能,這對我們下一步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綜合交通物流商貿中心,是最好的支撐。我們的國際航線有36條,今年再開通10條國際航線,將來西安跟世界主要城市也是直飛,這里會四通八達。”
隨著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的增強,陜西在經濟發展中打開了新的思路。順著沿黃公路、榆商高速,沿著十天高速、陽安鐵路,沿黃和沿漢江城鎮帶,漢江兩岸中心城市、縣城和重點鎮將成長起來。在接下來的五年里,我們將看到“一園兩群三片四核”的城鎮空間體系,銅川市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步伐,楊凌成為世界知名的農業科技創新城市的面貌,35個重點示范鎮和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將激活人文記憶,放大城市價值。在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看來,“十三五”期間,借助基礎設施建設,陜西需要聚焦城市經濟,關注城鎮發展,以完成產業集聚、深挖地區經濟潛力。
45度里的發展活力
如今,陜西正在大步向前,一邊總結發展經驗,一邊思考科學的發展路子,不斷激發自身發展活力。一系列新產業、新業態、新集群正在這里產生,創新創造的理念在這里具體化,信息經濟在這里拓展新空間。
中國制造2025陜西行動計劃啟動,依托電子信息、航空航天、3D打印、機器人等領域的龍頭企業,陜西將建設世界一流高端芯片制造、封裝測試一體化產業基地和千億規模智能終端產業集群,全國自主品牌汽車基地和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基地,國內領先的航空及航空服務業和衛星應用產業聚集區。
在張寶通看來,“一帶一路”強化了中國制造業的對外開放,“中國制造2025”實施落地空間之一則在“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又需要“中國制造2025”提供技術和產業支撐。西安是著名的老工業基地,最大的優勢是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后這里將建成國家級的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工業最強、層次最高的裝備制造城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越是到了發展的關鍵期,越是認識到這句話的深刻性。馮宗憲教授分析認為,從陜西省的生態環境來看,一是多樣性明顯,二是非均衡性,三是脆弱性。生態環境是陜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緊的約束、最短的短板。陜西要從過度依賴資源型粗放經濟發展到構建綠色經濟體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生態相互促進,走出一條在中國西部具有樣本意義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陜西要在“十三五”乃至今后相當長期間,推動綠色產業和綠色企業發展,提高整個經濟結構中綠色經濟的比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舉例來說,陜北應該走高端能源化工路線,同時發揮其自然區位優勢,建設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于陜南而言,以漢中、安康、商洛三大循環經濟聚集區為承載,發展航空、生物醫藥、新材料、富硒食品等產業,以及水稻、茶葉、中藥材、食用菌、魔芋、蠶桑等有機農業,用生態型產業發展新體系,構建起陜南綠色循環產業體系。”馮宗憲說。
毋庸置疑,無論是創新驅動發展,還是轉方式調結構的綠色發展;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陜西行動計劃,還是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深刻影響,都為陜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陜西肩負著打造西部科學發展新引擎、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的任務。張寶通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只有加快向西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結構方式,在制度管理方面創新改革,該轉變角色的轉變角色,該政策扶持的就政策扶持,真正使這些項目落實到實處。
記者手記:依著45度角發展
“國家發展戰略是一個國家為了達到國家一定時期發展目標而制定的規劃,是一個國家最高層次的戰略,國家戰略要立足于發揮各地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既要立足于本地特色,達到區域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目標,又要服從、服務于國家戰略。二者是相互支持,相互依賴,不能相互替代。”采訪中,西安交通大學發展與投資研究中心主任馮宗憲教授如是說。
尋求45度角,一條線是地方提出自己的目標,一條線是國家的發展目標,使二者趨同,形成合力。依著這樣的45度角發展,有合力,有動力。
國家發展戰略的確立和變化是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發展階段要求而隨之變化的。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及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會影響到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之間的關系,中央向地方以新的方式賦權,地方以新的方式影響中央的政策,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也會得以拓展。在一定條件下,區域發展規劃也可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作為一種新的區域發展模式,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對每個區域發展而言,將會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
目前,我國有很多區域規劃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區在國家發展中有了更多、更重要的擔當。在河南省,有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廣東省,珠三角定位為世界級城市群、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經濟區、開放創新轉型升級新高地、廣州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等。可以看得到,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戰略,總的思路都是解決不同地區的地區發展如何與國家發展相結合。
馮宗憲說,陜西,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腹地和全國中心樞紐,處在“一帶一路”的聯接點上。在新的形勢下,陜西有能力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一帶一路”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融合起來發展,在服務國家大局中加快陜西發展。
當下,“互聯網+”從行業熱詞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智能家居,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地區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生活。在國家這樣的戰略背景下,地區發展相關項目就有了強有力的支撐。于陜西而言,“互聯網+制造”、“互聯網+能源”、“互聯網+商貿”、“互聯網+物流”等應用十分廣泛。楊凌“農科城”采用“互聯網+農業”的模式,搭建起一個安全農產品、農資等消費和采購平臺,正在成為國內領先的互聯網運營中心。此外,在大數據、云計算方面,陜西正在積極開展西安——西咸新區國家云計算服務創新試點示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數據核心區。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國家和地區的深度融合,地方的積極性和國家的支持有機結合,將會釋放更多利好信號。
轉自陜西傳媒網
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環境優異 共創“十三五”宏偉藍圖
西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已納入西安高新區新區規劃范圍,在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戶縣建設規劃之中,位于西安、成都、重慶西三角經濟圈、關中—天水經濟帶核心區,是未來工業和物流業發展的黃金區域。園區規劃占地4764畝,是省級重點縣域工業集中區,園區理念是“創建適合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服務平臺”,產業定位是汽車零部件及裝備制造,客戶定位是中小企業制造業,與陜西省國家級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打造的定位完全相契合。
十三五期間,我們將繼續重點發展6大領域:一是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圍繞比亞迪、法士特、陜汽等及關中區域的六大汽車整車制造和龍頭企業的配套企業,重點發展汽車機械件、汽車內飾件及機電產品的制造;二是裝備制造業本地化配套領域。圍繞西電集團、陜鼓集團等本地化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其配套企業的本地化生產基地及其產業鏈;三是汽車零部件配售領域。針對廣汽集團、起亞、現代汽車等汽車整車廠,重點發展其汽車零部件西北售后產品的市場銷售和配送中心;四是汽車“后市場產品”(消費市場)制造領域。針對汽車后市場產品的銷售和服務,重點發展潤滑油、清洗劑、防凍液、機濾空濾等產品的制造業、倉儲物流和市場配售業務;五是新能源汽車機電產品和核心組件領域。針對比亞迪、寶雞吉利等整車開發的新能源汽車和小微型電動汽車的零部件及核心組件產品重點發展;六是汽車回收拆解和零部件再制造領域。針對陜西省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公司和鼎和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公司為基礎,拓展零部件再制造行業。
十三五中,我們將一如既往貼心服務好中小企業,腳踏實地的不斷拓展、循序漸進地開發建設,在中國制造2025陜西行動計劃中,做好擔當,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