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陜西汽車產業跨越發展的一年。據陜西省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6年,我省汽車產銷量分別為42.04萬輛和42.8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3.01%和27.49%,工業總產值達1159.90億元,同比增長18.1%,汽車產業作為新支柱產業的重要性正在顯現。
經過十余年的高速發展,陜西汽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商乘并舉發展模式助力自主品牌在我省快速發展;電動化轉型升級為傳統產業增添了發展新動能;而“一帶一路”戰略則為我省汽車產業“走出去”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時期,陜西汽車產業將如何追趕超越?長安大學汽車學院博士陳軼嵩經過長期對陜西汽車產業的研究,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針對陜西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從七個方面對促進陜西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提出了參考建議。
近年來,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步伐加快,2016年陜西新能源汽車產銷4.86萬輛,占全國近10%,穩居全國第一方陣,以陜汽、比亞迪、通家、躍迪為代表的陜西車企表現不俗。
陳軼嵩認為陜西應繼續主打新能源汽車這一突出優勢,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環境,設立新能源汽車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動力電池、驅動電機、整車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術研發。
“十三五”時期,新能源汽車將向電動化、輕量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陜西應加大對電動汽車智能化技術創新研發的支持力度。同時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補貼落地、示范推廣、商業模式創新及充電配套設施建設。
以發展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探索錯位發展模式、跨越發展模式,從而帶動陜西汽車產業的整體轉型升級。
陜西汽車產業因自主品牌在全國汽車產業競爭中獨具特色,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陜西地區已具有享譽世界的陜汽重卡、法士特變速器等自主品牌,近年來引進的吉利、比亞迪、躍迪、金龍等企業都是自主品牌轎車和客車領域的龍頭企業,這完全符合當前國家大力支持自主品牌的發展戰略。
陳軼嵩認為陜西應抓住這一戰略機遇,在資金、信貸、土地、稅收、政府采購等方面予以自主品牌一定傾斜,尤其在政府采購方面應給予陜汽、吉利、比亞迪等自主品牌更大支持力度。
政府采購自主品牌力度的加大,不僅能直接提高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并且將有力地引導社會價值取向、形成消費示范效應,還可提升品牌形象、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有效支持本土自主品牌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目前,陜西地區以法士特集團為龍頭,漢德車橋、正麒電機、德仕、萬方等本土零部件企業已形成規模,同時還引進了三星電池、德飛和沃特瑪新能源等外資企業,汽車零部件本土配套率逐年提升,但仍未形成集聚效應和完整的產業鏈支撐。
經過大量走訪調研發現,汽車零部件企業之間惡性競爭、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依然存在,尤其在發動機、變速器、汽車電子電控等技術含量高的關鍵零部件方面還明顯處于劣勢。
陳軼嵩建議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整車企業的聚集作用,重點引進、發展高附加值的汽車關鍵零部件,特別是加大對發動機、動力電池、自動變速器、汽車電子電控等核心關鍵零部件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積極組織省內配套企業與整車企業對接,制定本土配套獎勵辦法,對本土配套率高的整車生產企業,通過減免稅賦的措施予以支持。通過對外引進、對內培育兩手抓來著力打造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提高本地零部件配套率。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不斷深入,汽車行業的競爭將空前激烈,單個企業規模偏小、技術實力偏弱,很難形成較強的競爭力。
而產業聯盟可作為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間結成的互相協作和資源整合的合作模式,可以通過大范圍的資源調配實現低風險,能在特定領域形成較大的合力和影響力,是實現企業優勢互補、提高產業競爭力、實現超常規發展的重要手段。
產學研合作則能夠發揮政府、企業和學校的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是推動汽車科技進步與自主品牌創新的重要手段和必由途徑。
陳軼嵩認為,陜西應整合優勢資源,盡快構建陜西省汽車協同創新戰略聯盟,為發動機、變速器、電池、電機、電控、底盤、車身等零部件配套生產企業搭建合作溝通平臺,形成定期交流機制,加強汽車技術研發和測試公共平臺建設,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資金的支持,協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經過對美國、日本、德國等汽車強國的發展分析可以看出,世界汽車產業也在面臨新的轉型發展機遇,圍繞“一帶一路”戰略,我國在汽車領域與歐美日汽車巨頭將展開新一輪的較量。
科學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是必須的,但唯有實現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再創新,才能降低原始創新所需的高昂成本,降低研發風險,縮短研發周期。如果再走“以市場換技術”的老路,只注重引進而不注重消化吸收,勢必再次落入“得其魚,未得其漁”的窘境,將發展的大好機遇拱手送人。
陳軼嵩建議陜西要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科學合理地引導整車、零部件以及新能源汽車企業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引進外資技術。在“開放引進”的思想指導下,不僅要注重引進先進技術,更要注重加大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再創新投入,并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最終實現自身的創新壯大發展。
自主研發能力是衡量一個地區汽車產業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而汽車技術研發中心是打造這一能力的重要載體。
目前,在西安落戶的比亞迪、金龍等大型汽車企業均把西安定位為汽車生產制造基地,而并未建設具有完整體系的研發中心或研究院,或者只有部分研發放在西安,而大多的研發力量還是放在其本部進行。汽車技術研發中心對于吸引和聚集高層次技術人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從根本上提高西安的汽車技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陳軼嵩建議政府在引進汽車整車企業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引進大型汽車企業的研發中心,對技術研發中心建在陜西的大型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如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扶持,旨在從根本上提升陜西的汽車技術研發水平,從而有效提高招商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
汽車產業要發展、技術要進步,人才是關鍵,現代汽車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機械產品,正在從“裝載著電子產品的機械”向“裝載著機械的智能產品”衍變,涉及眾多復雜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是機械、電子、控制、材料、能源、化工、智能、物聯網、傳感、控制、大數據、云計算等眾多學科知識的交叉結晶,體現出多學科交叉、高新技術載體的功能,唯有具有“機電-智能-互聯網”交叉知識背景,集技術、管理、戰略于一身的復合型汽車人才方能勝任未來汽車的研發、生產和管理等工作。
陳軼嵩建議陜西應充分利用好國家人才的引進扶持政策,實行對外引進和對內培育并舉的方針,加快高端人才的聚集。一方面積極引進國內外汽車行業的優秀領軍人才和技術團隊來陜西創新創業;一方面利用本地企業優勢,積極培育汽車行業的復合型高水平人才,在陜西形成汽車行業的人才“洼地”。(轉自: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