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16年已經過半。上半年,汽車銷量實現了8.14%的增長,著實令人欣喜;產業結構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調整,國企改革提速,新能源汽車快速推進。
汽車行業的變化與大環境不無關系,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諸多重點工作都與汽車行業緊密相關,也正是這些重點工作指引著汽車行業健康發展,如治理污染、化解過剩產能、減輕企業負擔、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挖內需、打造金字品牌、推進國企改革等,《中國汽車報》也曾就此進行過梳理和解讀。如今這些重點工作的推進進度如何?哪些內容已經落地?本報再次進行了梳理。
1綠色發展
報告內容
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事關人民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強力推進,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
政策推動
5月12日,《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征求意見稿)》發布,相比國五,國六排放標準限值總體加嚴50%以上,并計劃從2019年開始分階段實施。
作為汽車綠色發展的重要體現,新能源汽車被寄予減排重任,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7萬輛,背后是包括“電動汽車充電接口及通信協議5項新國標”在內的30多項政策支撐,涵蓋了新能源汽車推廣、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等方方面面,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7月18日,工信部發布了《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指出,到2020年,綠色發展理念將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工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基本形成,綠色制造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優勢,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平顯著提升。并提出推進能效提升、減少污染排放、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強化標準引領約束等十大任務。
點評:為助力污染治理,推動綠色發展,汽車業節能、減排并舉。綠色發展不僅體現在產品上,在制造和管理等各方面,車企也在加快綠色發展步伐。
2化解過剩產能
報告內容
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
政策推動
5月的一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向外界表示,用3年時間完成處置345家“僵尸企業”的任務。
在清退“僵尸企業”的道路上,汽車業顯然領先一步。繼工信部先后兩批公布140家“僵尸企業”名單之后,5月11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其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建立了汽車產能調查分析和信息發布機制,將定期開展汽車產能調查和分析,并進行發布。
點評:與“清退僵尸”企業并行,建立產能調查監測體系可從源頭嚴控產能過剩,希望企業化解產能過剩的腳步能走得更穩、更快。
3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報告內容
提升消費品品質,加快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促進制造業升級,深入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
政策推動
4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明確指出,要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實施工業基礎和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標準化和質量提升工程,加快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力爭到2020年使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從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引領中國制造升級。
5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發布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18年底,制造業重點行業骨干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普及率達到80%,相比2015年底,工業云企業用戶翻一番,新產品研發周期縮短12%,庫存周轉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
作為《指導意見》的具體推進措施,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的《“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18年,將打造人工智能基礎資源與創新平臺,推進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包括智能家居示范工程、智能汽車研發與產業化工程等。
點評: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產品結構調整與升級以應對市場需求是當前汽車業面臨的首要任務,“互聯網+”、數字化工廠、智能汽車等多種形式和手段的不斷涌現,將推動汽車制造業升級變革。
4深挖內需
報告內容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旅游交通、景區景點、自駕車營地等設施建設。
政策推動
7月,國家旅游局印發了《關于促進自駕車房車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和《2016年全國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項目表(征求意見稿)》,指出到2020年全國將建成各類自駕車房車營地2000個,其中,2016年將投資352億元,建設503個營地。
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表示,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鼓勵家電、家具、汽車、電子等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
點評:房車營地的建設,將對房車市場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在深挖內需的思路下,我國汽車的產品結構將發生新變革,企業未來發展也將會迎來新機遇。
5減輕企業負擔
報告內容
適度擴大財政赤字,主要用于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政策推動
3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聚焦“營改增”,會議指出,從今年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此次改革不但攻破了“營改增”“最后一公里”,打通了抵扣鏈條,而且還把新增不動產納入抵扣范圍,增加了進項抵扣,加大了企業減負力度。
點評:“營改增”抵扣鏈條的打通,進一步降低了車企稅負,而且,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還有利于企業積極主動地開展主輔業務分離,促進企業專業化發展。
6打造金字品牌
報告內容
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政策推動
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提出,實施需求結構升級工程,發揮品牌影響力,采取可行措施擴大自主品牌消費。發揮政府推動作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優化政策法規環境;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做大做強品牌,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大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積極支持自主品牌發展,擴大自主品牌消費。《意見》提出三項重大工程:品牌基礎建設工程,主要是圍繞品牌影響因素,打牢品牌發展基礎;實施供給結構升級工程,主要是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要內容;實施需求結構升級工程,主要是發揮品牌影響力,擴大自主品牌產品消費。
點評:當前,我國汽車自主品牌正處于最好的發展階段,經過過去幾年的積累,自主品牌表現出了一定的競爭力。但是怎樣進一步提升品牌認知度及溢價能力,進而幫助其打開更大的市場、走進更廣闊的海外市場,仍是自主品牌面臨的重要考驗,也是車企正在著重努力的方向。
7助推區域經濟發展
報告內容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繼續推動東、中、西、東北地區“四大板塊”協調發展,重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
政策推動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批準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圍繞區域經濟發展,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依托城市群,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區域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重點。
點評:東北、長三角、西南等地作為工業產業的聚集地,也是汽車企業重點布局的地區。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為汽車企業帶來了新活力,但怎樣抓住區域經濟政策紅利,抓住市場機遇、優化資源調配還需汽車企業做好合理規劃。
中國制造2025陜西行動中,打造全國自主品牌汽車基地和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基地是其計劃之一,西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園“互聯網+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互聯網+新能源”等應用也已啟動,隨著這些重大工程項目的推進和實施,未來五年園區發展將會有更廣闊的空間、更強勁的動力。